雨鸟地理式喷头:水文化小知识:灌溉农业

2020/10/13 15:17:42

    灌溉农业是利用水源,通过农用水利灌溉设施,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要,调节土地温度、湿度和土壤空气、养分,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以保证正常农业生产进行。我国的灌溉农业,最早是利用地下水自流灌溉的沟洫农业和井灌。稍后,采用渠系灌溉和调水灌溉。我国的灌溉农业起源较早。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稻谷遗存和骨耜推测, 早在7000年以前,人们就已掌握了开沟引水和构筑田埂等排水技术,以及大禹的“疏九河”“尽力乎沟洫”等中国灌溉农业的萌芽。夏商时期,我国就出现了水利设施及农田灌溉。春秋战国时期兴建了多个著名大型灌区。

     如都江堰是峨江上的引水工程,至今已成功地运行了 2250年,灌溉面积增加到1086万亩。它是无坝取水枢纽,渠首主要依靠鱼嘴分水、飞沙堰溢洪、宝瓶口控制引水,具有灌溉、防洪、放木等多种效益,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晚于都江堰10年,公元前246年秦国又兴建了郑国渠。郑国渠在泾水上,最初是无坝取水,后因河床不断下切,引水口逐渐上移,至民国年间,由李仪祉先生主持,改为有规取水,即今之泾惠渠。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称:“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在此后150年左右,在郑国渠灌区里又兴建了与郑国渠齐名的白渠,公元前111年又兴建六辅渠,还同时制定了“水令”,我国第一个灌溉管理制度由此诞生。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农田水利事业兴起,对我国农业文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