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25 16:42:47
这类方法通过比较观测的土壤含水量和相关的土壤含水量阈值来触发灌溉,即确定灌溉的时间。土壤水吸力和土壤基质势也是常用的土壤含水量相关指标。基于土壤含水量的方法主要关注何时灌溉,来保证作物根系含水量在合适的范围,因此,常采用土壤含水量下限或土壤水吸力、土壤基质势下限来触发灌溉。这些下限值针对不同的土壤质地和作物而不同,可通过田间实验观测不同灌溉处理下作物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来确定,也可参考现有研究数据。
一些研究中,还通过建立叶水势与土壤基质势的线性回归关系确定不影响作物生长的土壤含水量范围,进而确定土壤基质势阈值;也有采用土壤含水量下降速率来反映作物吸水状况,进而确定含水量范围。通过定义土壤田持和凋萎点含水量范围内的可利用土壤含水量(AWC)的比例,AWC也常用于表征土壤水分状况并触发灌溉。至于灌水量,在这类方法下通常采用固定水量,或达到一定的土壤含水量阈值(如田持含水量),当不需要淋洗或深层渗漏时,不灌至田持将有助于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
由于这类方法通过测量获取当前土壤含水量状况,因此可应用于具有时间和空间变异的较大田间尺度上,通过土壤水分传感器阵列,可实现变量灌溉决策。甚至通过电磁成像技术,实现高分辨率的农田土壤含水量和属性的监测,有利于精准变量灌溉的实现。然而,这类方法由于依赖于土壤传感器,其测量精度和准确性一直是这类方法的一大弱点,在实际应用时,传感器数据也往往用于跟踪土壤水分的变化。